正确的学习姿势

聪明的奥义

关于聪明这个东西算是天赋吗?好像很多人是这么认为。假设把全世界最聪明最漂亮的小孩扔进狼窝长成狼人,把这个狼人洗干净依然好看,但是它会聪明吗?答案很明显。长得漂亮才是天赋,聪明并不是。
聪明不是天赋的话,那要怎么训练?咱身边是不是总有那种会问“鸽子怎么这么大”的小笨蛋,他们为啥那么笨?是不是傻问题张口就来?是不是对啥都不求甚解?原因就是根本不思考。反观聪明人会大量的思考,碰到问题,就会认真思考最佳解决方案,而且会扩展各种情况,比如,康奈尔笔记法的步骤就是有强迫思考部分。用句俗话说,就是脑子是越用越活的。

学习的方法

语言类,背诵全文,适用范围:英语、日语等。
初一期末英语成绩,我现在还记得,总分150分,我只考了61分,到了初二的期末,这个成绩变成了141分。这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?换了个英语老师,她要求我们背诵教科书的每篇英语课文,于是我每天早读就背英语课文,而大家常用的方法,背单词和记语法,我压根没用过,所以,开始背诵全文吧。
科学类,重点学习,适用范围:地理、政治、历史等。
求学史上,最让我骄傲的大概就是地理成绩了,经常年级第一,是我的高光时刻。我所做的只是上课抄了老师的黑板板书而已,地理老师的板书特别精简,基本上是词语组成的,这样我抄的时候就记忆下来了,而另外两门文科科目,政治和历史,每次老师的板书洋洋洒洒一黑板,就变得很难记忆,到高中,我政治和历史的成绩加起来都没有地理分数多。
除了抄精简的黑板板书外,刷题也是个不错的选择,初二的时候,我让前桌念地理试卷上题目考我,然后我会反过来考他,后来我后桌也受到我们影响开始了这样的学习方法。他俩本来地理成绩都是很差的,半年后,他俩地理成绩都进全班前三了。
还有好多这样的例子,比如驾考科目一,我用APP刷题,我朋友直接看书,结果是我不仅学得更快,成绩也更高。
总之,就是要把知识变成一个一个的点,这样才能记下来。平时记笔记啥的,真的越短越好,如果能做成卷子,就更好。

逻辑类,立即实现,适用范围:编程、数学等。
大一的时候学C语言,上课的时候感觉很难理解,后来就自暴自弃没听课了,后来要考试了,就只好开始自学,看书的时候就感觉书上的文字描述不太明白,但是把书上的例子实现了就立马理解了,于是我就不管文字,直接把课本上所有例子都实现了一遍,最后成绩当然不错,不过最重要的是,第一次感受到了码代码的快乐。再后来学JAVA也是同样方法,实现完了《think in JAVA》上的所有例子,帮助我建立了很好的编程思维。
小学数学课本上每个小节后面都有一个思考题,属于超纲的内容,老师上课都不讲的,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每次学完新课后,马上回家和我爸爸比赛,看看谁先把思考做出来。虽然,大家会觉得小学成绩好不值一提,不过整个小学所有数学考试后面的附加题,我一分都没有丢过,还是有点值得骄傲的吧。

学习的环境

我要讲一个忧伤的故事:
小升初的时候,有俩学校可供我选择:A校,离家五分钟,学费1200元,入学考试我全校第12名;B校,离家40分钟,学费280元,持户口入学。出于对家境的自卑,我选择了便宜的B校,入学以后,成绩在班上一骑绝尘,竞争意识麻痹,懈怠学习。
初三的时候转学到了A校,成绩大概在全班十几名。看出差别了么?两年前全校十几名,两年后只能考全班十几名。初三班是个移民班,全部是其他学校考进来的,班上和我成绩差不多的,很多都是原来班上的第一名,你以为我们班是不是很厉害?NO,咱这个移民班是全年级成绩最差的班,你说可怕不可怕?
同个城市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别这么大,那不同城市呢?升高中的时候,年级里的学霸们就去考长沙的四大名校(一中、师大附中、雅礼、长郡),结果只有一个人考上师大附中。而这些省城的重点高中里面又还有尖子班,就是那种上天天向上的,全班高考全部上600分的那种。
所以,当你是第一名的时候,别轻易沾沾自喜,你很可能只是在垃圾堆里排第一而已,

当然,过去无法改变,只能说以后为人父母,在自己能力范围内,一定要给自己孩子争取最好的学习资源。工作后,我们没有同学,没有老师,只有自己,网络成了干扰我们学习的最大环境因素,与其与环境做斗争,直接断网吧。
推荐环境:断网、绝手机、简单书桌、降噪耳塞、竞争环境

学习的心态

强者心态,要相信一定有解决方法,别人能解决自己也一定能做到,特别适用于逻辑类的学习。
信者心态,上面一节提到了我政治和历史成绩非常烂,其实除了这两门比较难提炼重点外,我的心态也出了很大的问题,我不相信这两本书,某某政治主义真的能实现?某某历史事件真的有发生?他们不像地理都是宏观的真理般的存在,不相信导致不想学。现在回想起来,如果当时有网络,应该能解决这个问题,当我不相信,就会可以马上区了解主义或事件背后的故事,这样经过思考的知识点,我就不信这还学不好。
竞争心态,小学和父亲比做数学思考题,初一和同桌比地理课堂笔记,初二和英语课代表比背诵英语课文,每次我都能从这些竞争中获益良多。不过这种良性竞争也是有条件的:
A竞争对象越少越好
假设我全班第十六名,我的竞争对象就是十五个,当我好不容易超过了一个竞争对手,却只完成了十五分之一而已,是不是听着就很没劲,而竞争对手只有一个的话,那个词叫啥,赢了,多爽。
B竞争事项越小越好
事项详细就容易达成 ,比如刚说的和同桌比记课堂笔记,每次上课就可以轻易做到,假设如果我们比的是谁能把整个学期的地理笔记一天内抄完,讲真,赢了都没劲,太累了。而且事项太大,学习的质量也会大幅下降。
C竞争周期越短越好
还是地理课堂笔记这个例子,每次竞争就一堂课45分钟,假如换成竞争期末考成绩,等到结果出来的时候,半年都过去了,浪费了很多调整和追赶的时间和机会。

未决的难题

怎么提高记忆力?每次听别人给我报电话号码,我都很紧张,记住前几位,就忘记后面的。
如何提升文采?其实我知道正确的方法就是多看书,可是每次看完书以后,感觉连几个优美的句子都记不住,可能还是太心急了,总是觉得应该会有更高效的方法,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