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被讨厌的勇气》笔记

哲人主张世界极其简单,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。
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里,而是住在自己主观营造的世界里。
井水温度恒定再18°左右,夏天喝感觉凉爽,冬天喝感觉温润,这冷暖的感受是无法摆脱的主观。
戴着墨镜看世界,感觉很黑暗,摘下墨镜看世界,感觉很耀眼。
摘下墨镜,正视这个世界,这份勇气是关键。

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?

不为人知的心理学“第三巨头”

阿德勒心理学是“另一种哲学”,是领先时代100的人性真理。

再怎么“找原因”,也没法改变一个人

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“原因”,而是现在的“目的”。
你的朋友并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,事情的顺序正好相反,我认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,才制造出不安的情绪。
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,就会永远止步不前。

心理创伤并不存在

“原因论”和“目的论”的区别?发烧去看病,医生只说“你发烧是因为昨天穿少了”,其他什么也不干,这是原因论;医生对症下药,这是目的论。
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认心理创伤。
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,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。
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“目的”而活着。

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。

训斥女儿的母亲突然接到班主任的电话,可以立马变得彬彬有礼,放下电话后,继续吼女儿。
所谓愤怒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“手段”而已。

弗洛伊德说错了

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,是虚无主义的入口。
否定人类的自由意志、把人类当作机器一般的存在,这就是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。

苏格拉底和阿德勒

为什么那么急于得到答案呢?答案不应该从别人那里得到,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的。
苏格拉底和阿德勒都是通过对话来启发人们,我也希望如此导出答案,而不是剥夺你发现答案的宝贵过程。

你想“变成别人”吗?

想要成为别人,是因为不爱自己。
重要的不是你被给予了什么,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。

你的不幸,皆是你自己“选择”的

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。
苏格拉底,“无人想作恶”,此处的“恶”是从利己角度出发,“无好处”的意思。

人们常常下定决心“不改变”

阿德勒心理学认为,人在10岁左右无意识地自主地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人可以重新选择生活方式。
人们有各种不满,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和安心。
变化产生“不安”,不变带来“不满”,人们往往没有“勇气”选择前者,继续选择“不改变”。
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。

你的人生取决于“当下”

活在“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”的梦里,不如直接去做,成功也好,失败也好,都会有所发展。
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,都对今后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。

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

为什么讨厌自己?

目的:避免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。
手段:把自己变成一个自我厌恶的孤狼。
原因:自我安慰,因为有这些缺点才遭人拒绝,若没有这些缺点会讨人喜欢。
通过自我厌恶来逃避人际关系,但现实是,在人际关系中不可能不受伤。

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

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概念: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。
“内部烦恼”根本不存在

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

自卑感不是“客观事实”而是“主观解释”。
如果全世界只有一个人,就算身高155厘米也不是矮子。

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

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自卑感,每个人都有自卑感。
要区分“自卑感”和“自卑情结”,情结这个词形容的是一种反常的心理状态。
自卑感:因为我xx不行,所以我要更努力。
自卑情结:因为我xx不行,所以这事我做不到。
外部因果律:将原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。

越自负的人越自卑

如果有人骄傲自大,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。
有很多人喜欢说自己的不幸,一旦别人安慰,就说你无法了解我的心情,这种行为叫夸耀不幸,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。
弱势其实非常强大且具有特权,比如婴儿,因为弱势所以不受任何人的支配。

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

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,而是来自与“理想自己”的比较。
人和人不同但是平等,无论是对小孩还是任何人,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真诚对待。

在意你长相的,只有你自己

如果人际关系中存在“竞争”,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“敌人”。

人际关系中的“权力斗争”与复仇

很多争执往往是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。
人际关系一旦发展到复仇阶段,当事人之间几乎就不可调和了,为了避免这一点,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。

承认错误,不代表你失败了

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。
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“我是正确的”,那就已经步入来权力之争。
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。
过度拘泥于胜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,不想失败,不承认错误,就会选择错误的道路。

人生的三大课题:交友课题、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

行为目标:
1、自立
2、与社会和谐共处
意识目标:
1、“我有能力”的意识
2、“人人都是我的伙伴”的意识

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

假如恋爱是用红色丝线系起来的关系的话,那亲子关系就是用加固的锁链联结起来的关系。

“人生谎言”教我们学会逃避

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“人生谎言”。

阿德勒心理学是“勇气的心理学”

我们人类并不是会受原因论所说的精神创伤所摆弄的脆弱存在。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讲,我们是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。我们有这种力量。

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

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?

阿德勒心里学否定寻求他人认可。

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?

阿德勒批判赏罚教育,会导向“如果没人表扬,就不做好事,如果没人批评,就可以做坏事”。
你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,那么,你也会因为他人满足不了你的期待而愤怒。

把自己和别人的“人生课题”分开来

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他人的课题妄加干涉,或者自己的课题被人他人妄加干涉。
结果谁来承担就是谁的课题。
在别人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。
可以把马带到水边,但不能强迫他喝水。
能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。

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

越是亲密的关系,越要课题分离。
父母也不要背负孩子的课题,告诉孩子在他困惑的时候随时准备给予帮助就可以了。

放下别人的课题,烦恼轻轻飞走

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。
“讨厌上司工作做不好”的真相是,不愿意接受无能的自己,所以才制造出一个无能的上司。
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,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。

砍断“格尔迪奥斯绳结”

格尔迪奥斯神殿中供奉着一台被捆在支柱上的战车,相传能解开绳结的人能成为亚细亚之王,很多技艺高超的挑战者都没能解开,马其顿王子远征至此,见绳结,直接取出短剑将其一刀两断,并表示“我不需要传说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剑去开创命运”,后成为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。
盘综错节的绳结就像人际关系的羁绊,已经无法用普通方法解开,必须用全新手段切断。
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,而是入口。
人际关系中有“回报思想”存在,别人为自己做了什么就必须回报,这是与课题分离相悖的思想。
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,也不可以受其束缚。
很多时候不进行课题分离是因为更容易,就像孩子不会系鞋带,母亲直接帮他系比他自己系更快。
阿德勒说:“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。”

对认可的追求,扼杀了自由

认可需求意味着不想被任何人讨厌。
如果周围有10个人,就要满足10个人的期待,做不到的承诺和负不起的责任就会填满生活,撒谎的压力和被揭穿的恐惧都会使人生更加痛苦。
没有任何理由不可以过自己喜欢的人生。

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

真正的自由是不畏惧被人讨厌勇往直前!
“我已经这么努力他还不喜欢我”之类的想法也是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思维。·
我们能做的努力只能是把马带到水边,是否低头喝水是马的课题。
一旦获得了被讨厌的勇气,你的人际关系瞬间变得轻松起来。

人际关系“王牌”,握在你自己手里

“因为小时候被打,所以和父亲关系不好。”
以上是弗洛伊德式原因论,抱着这种想法,过去无法改变,现在束手无策。
“因为不想和父亲和好,所以搬出被打的记忆。”
以上是阿德勒式目的论,是否要修复这份人际关系,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。

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

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

阿德勒反对把精神和身体、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等分开考虑的一切二元论的价值观。
人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。

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

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”自己有位置“的状态,就叫共同体感觉。
共同体感觉是幸福人际关系的重要指标。
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。

”拼命寻求认可“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?

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。
在意别人的评价并迎合他人,并不是出于对他人的关心,而是对自己的执着。

你不是世界的中心,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

归属感必须要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得到,就是直面人生课题,不回避工作、交友、爱之类的人际关系。
融入共同体不是考虑”这个人会给我什么“,而是思考”我能给这个人什么“。
归属感是一种”我可以在这里“的感受,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,而是靠自己争取而来的。

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

人际关系的起点是”课题分离“,终点是”共同体感觉“。
这句话有点难嚼,我姑且这样理解:因为人的痛苦都来源于人际关系,那么幸福也是。”人际关系的起点“可以理解为”最低的幸福“,那么”人际关系的终点“就是”最高的幸福“。最低的幸福就是专注自己的事情,就像平凡生活中的幸福者,看起来很佛很随和,分得清自己和他人的事,也就是做好”课题分离“;而最高的幸福是人在群体中的感受,就像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伟大的人,为群体贡献的同事,自己也能感悟幸福,并且这种幸福是极其宏大的高洁的,这就是好的”共同体感觉“。
人属于很多不同的共同体,天然会关注更小的共同体,但是,应该要关注更大的共同体。
比如,学生在学校这个共同体中,可能受欺负,可能成绩差,产生不了归属感。如果选择逃避到更小的共同体中,比如家庭,可能就会躲在里面不愿意出去,甚至陷入家庭暴力等不良状况。如果选择面对更大的共同体,大不了转学,甚至是退学,面对更广阔的世界,就会明白在学校受到的苦,不过是杯子里的风暴而已,只要跳出杯子看它,不过是微风。
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看不到出口的时候,应该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,比如,在学校这个共同体中,老师对是权威,但是在社会这个共同体中,老师和你一样,都是普通人,那么,被提出不合理的要求,就可以正面拒绝。
如果因为你的正当反对就崩塌的关系,舍弃也无所谓。
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,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不自由生活方式。

批判不好……表扬也不行?

表扬这种行为含有”能力者对下做出的评价“,孩子做一顿饭,母亲会说了不起,丈夫做一顿饭,妻子会说了不起吗?
表扬和批评的区别在于”用糖还是鞭子“,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。
希望被表扬或表扬别人,都是把人际关系理解为纵向关系,应该提倡平等的横向关系。
就像操纵老婆的男人,要么打压她们,要么捧杀她们,本质上,是害怕女性变聪明、有钱、顶嘴,害怕被女性瞧不起,掩饰自己的自卑,以纵向关系理解两性关系。
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意识。

有鼓励才有勇气

为什么会干涉?因为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,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,坚信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。
要鼓励,不要表扬,要援助,不要干涉,就是”把马带到水边,但不能强迫其喝水“,核心前提是课题分离和横向关系,。
人害怕面对课题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,而是缺乏直面课题的勇气。
被表扬感到喜悦,等于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”自己没能力“,以获得表扬为目的,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。

有价值就有勇气

鼓励和表扬的区别?朋友帮助你打扫房间,你会说”谢谢“,这是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;孩子帮你洒扫房间,你说”真棒“,这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表扬。
很多父母号称自己把孩子当朋友看,实际上,很少有人做到,就像上面提到的打扫房间,对朋友说”谢谢“,对孩子说”真棒“,表面都是好话,但是却反映了潜意识中对孩子的真实看法。这种”以为自己把孩子当朋友“的人生错觉,生活中比比皆是,所以,人和人之间很多争论无休无止,因为根本认知就没法互通。这是很无奈的事情,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认知和真实世界完全重合,但我们要努力去重合,也许我们到不了星辰大海,但至少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幸福。
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操纵关系的语言,所以,不要”评价“他人。
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。
对别人寄予关心、建立横向关系、使用鼓励法,这些能带给自己”我对别人有用“的感受,继而增加生活的勇气。

只要存在着,就有价值

不要用”行为“标准而是用”存在“标准去看待他人。
行为标准:父母期待一个理想的孩子,学习、运动、事业样样满分,就会对现实的孩子不满,从理想形象的100分中一点一点扣分。
存在标准:父母感恩孩子健康地活着,那么,孩子的各种优点就会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加分项。
我想起这几年自己的一个感悟,好的鼓励不是”你一定能做好“,而是”你做成啥样都行“,这么看,背后的逻辑就是行为标准和存在标准的区别。就像电影《你好李焕英》中母亲对孩子的期待是”健康快乐就行“,孩子的存在就让母亲感到幸福,这样的情感让人动容。武志红老师也常提无条件的爱对于人生的帮助,是啊,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否认自己存在的价值,抱着这样的信念才能越过人生的寒冬。

无论在哪里,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

人要主动去建立横向关系,即使他人并不合作,应该由你来开始。
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只能择其一,并不能做到区别对待不同的人。
如果能和某个人建立横向关系,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,这是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,因为所有的人际关系都会向着”横向发展“。
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。

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“活在当下”

过多的自我意识,反而会束缚自己

开会不敢发言、提问怕人笑话,这些都属于自我意识过剩。

不是肯定自我,而是接纳自我

建立共同体感觉要做到三点:“自我接纳”、“他者信赖”和“他者奉献”。
自我肯定:考60分是运气不好,下次能100分。
自我接纳:接受60分,思考怎么能考100分。
自我接纳不仅是对自己诚实,并且是一种进步的心理,思考自己能改变什么。
尼布尔的祈祷文:上帝,请赐予我平静,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;给予我勇气,去改变我能改变的;赐我智慧,分辨这两者的区别。

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?

信用:需要抵押才相信。
信赖:无条件相信。
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,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。
韩寒有句我极其喜爱的话——“怀疑一切,但相信人。”

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

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“我”而为别人效劳,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“我”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。
很多富豪已经赚到了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,但还是继续工作,而且经常参加慈善活动,也是为了体会自我价值和归属感。

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

理解人并不容易,个人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中最难学习和实践的。
有人说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学直至改变生活方式,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。

“工作狂”是人生谎言

10个人当中势必有1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批判你,有2个人与你互相接纳,剩下7个人两者都不是。
缺乏“人生和谐”的人会只关注讨厌自己的那个人来判断“世界”。
“工作狂”也是一种缺乏“人生和谐”的生活方式,因为只关心人生的特地侧面,是靠“行为标准”来认可自己的价值。

从这一刻起,就能变得幸福

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。
只要能产生“我对他人有用”的主观感觉即“奉献感”也可以。

追求理想者面前的两条路

希望特别优秀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时候,就会转而希望特别差劲,目的都一样,引起他人的关注、脱离普通状态、成为特别的存在,这是一种“廉价的优越性追求”。

甘于平凡的勇气

普通不等于无能,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。

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

人生不是一条线,而是连续的点。
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,计划式的人生根本不可能。

舞动人生

跳舞本身就是目的,最终会跳到哪里谁都不知道。

最重要的是“此时此刻”

如果在意过去和未来,就证明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。
拿过去的错误解释现在的结果,是借口,是免罪符,是人生的谎言。

对决“人生最大的谎言”

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“此时此刻”。
过去和未来没有决定性作用,重要的是如何度过这一刹那。

人生的意义,由你自己决定

阿德勒说,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,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。
他者贡献是“引导之星”,只要能看见这颗星,就不会迷失,做什么都可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