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心流:最优体验心理学》笔记

日积月累的最优体验会汇集成一种掌控感,是最接近“幸福”的状态。
人生中很多事情就像减肥,每个人都知道该怎么做,但还是很多人做不到。
穷困的小女孩只知道,果酱和面包永远是明天的事,今天就是吃不到。
意识每次只能认知和回应一定数量的事件,而新涌进来的会把旧的挤掉。
人生能经历的事情有限,选择哪些资讯进入意识,决定了生活的内涵与品质。
最优体验的反面是精神熵,也叫内在失序,使我们分心,无法为实现意图而努力。
自我在体验心流后会变得复杂,自我就这样开始成长。
享乐转瞬即逝,乐趣回味无穷。
阅读的技巧不仅包括识字,还包括把文字转化成意向、对虚构的角色产生共鸣、辨识历史和文化背景、预期情节的转变、批评与衡量作者的风格。
挑战性的活动、竞争性的环境、化无聊为乐趣、即时回馈的目标等都有助于进入心流体验。
心流状态中,不害怕失败,不担心事态失控,感觉能完全控制自己的世界。
心流会让人上瘾,忘记自我,忘记时间,能促进自我成长,也能自我毁灭。
自成目标是指做一件事不追求未来的报酬,做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馈。
觉得自己的技能足够应付当前的挑战才能感受最优体验。
游戏分四大类:竞争(eg.体育)、投机(eg.赌博)、眩晕(eg.过山车)和模仿(eg.舞蹈),这些都是能带来心流体验的活动。
心流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点:能带来新发现和创造感,将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。
思觉失调症(看完“与恶”后,决定不再用那个难听的词)没有控制任何事物进出意识的能力,不由自主地注意到所有不相干的刺激,接收所有资讯。
能培养心流设计能力的家庭五个特点:
1、清晰,孩子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,目标与回馈都毫不含糊。
2、重视,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的事情和感受有兴趣。
3、选择,孩子觉得自己有很多选择,包括可以不听父母的话。
4、投入,父母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。
5、挑战,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。
对于没有技巧的人而言,身体不过是廉价的血肉之躯罢了。
无趣如步行都可以设计出乐趣,可以浏览橱窗、观察行人,可以探寻未知路径、沿街风景。
只要有好奇心、细心观察、持之以恒地做记录,并设法从数据中找出规律,谦逊地从前辈的研究成果中学习,再加上怀疑的态度,对于缺乏事实佐证的信念保持开放的胸襟。
避免精神熵和整理注意力的最好办法,是培养能控制心灵运作的习惯,而不是靠外界刺激。
钻研学问到了某个阶段,一个人就会从消极的“消费者”转变为积极的“生产者”。
放弃运用象征技巧的人永远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。
庖丁解牛,把躲不掉的工作变成了复杂有技巧的活动。
从技巧的运用中产生的心流体验,会带来成长;纯属被动的娱乐背后,什么也没有(eg.看电视&性行为)。
弗洛伊德的幸福处方——爱与工作。
“活着”的拉丁文说法是“在人群当中”,“死亡”的说法则是“不再人群当中”。
自虐行为虽然痛苦,但是能让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。
青少年为了逃避混沌的黑暗,几乎什么事都愿意做——只要无需消耗太多精神能量即可。
熬过孤独唯一的方法就是设法整顿注意力,不让精神熵损害心灵。
很多人光是在充满敌意的环境里求生,就已经耗尽了全部的注意力;有些人则是全心投入特定的挑战,不能有丝毫分心;能把精神能力投入到公共事务上的人,人生更有意义和情趣 。
可以遵循一套并非出于自己选择的游戏规则,往往是强者必备的特征。
很多人都对遗传和社会制约习以为常,全然忽视了选择不同行动的可能性。
注意力向内集中时,精神能量都被自我的关注与欲望吸收,很难再去观察周围环境。
应付精神熵有两种办法,解决障碍或更换目标。
只要方向正确,行动规则清楚,并能提供集中注意力的方法,任何目标都能使人的一生充满意义。
心中有欲望却不付诸行动的人就是在毒害自己。
浮士德得到了知识与权力,付出的代价确实灵魂的纷扰难安。
一旦摘下只是书上的果实,重返伊甸园的路就永远被封闭了。
伤害本身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,对痛苦做何种阐释,只有具备可能的挑战才对人生有帮助。
精神负熵的人生主题,往往适用于全人类,这种广泛利他的解决方式,为众人带来生命的和谐。
长大后能顺利建立一直的人生主题的人,往往记得小时候听父母讲故事或年书给他们听的情景。
人情人类意志的极限,接受与宇宙合作,而非统治宇宙的角色。